扬州大学:大力推进实践育人 努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
发布日期:2013-01-18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大力推进实践育人  努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

  ——扬州大学实践育人与学生工作回顾与总结

  2012年,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》(教思政[2012]1号),明确要求:各高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,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。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。一直以来,学校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,从张謇先生倡导的“实业教育迭相为用”到上世纪的“农科教结合”,已在实践育人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。近年来,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,坚持“全面发展、人人成才、多元选择”,着眼于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“符合度”,努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。

  一、确立实践育人理念,增强适应性

  加强实践育人是遵循教育客观规律、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,符合人的社会化规律,符合学生的自我教育规律,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。学校《“十二五”改革和发展规划》明确要求: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面向全体学生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:要以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,基本形成以德为先、能力为重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;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生自主学习、独立思考、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。

    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,人才培养质量、社会适应性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。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疑虑,学校提出“本科生教育重点要体现宽口径、厚基础的特点,应强化实践教育,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、创新能力、实践能力、交流能力,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”。“强化实践育人”的理念逐渐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。把实践育人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突破口,把实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,构建实践育人平台,完善实践育人体系,现已初步建立起“以社会适应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”(该项成果荣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)。

  二、搭建德育实践平台,注重引领性

  德育实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强化实践环节,把各种思想道德教育融于道德实践中,尊重学生的主体性,重视学生的体验性,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  (一)主题型德育实践平台。如社会发展学院探索德育实践新思路,将“扬州好人”请进大学课堂,成立了“助残工作站”和“助残志愿者总队”,凝聚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合力;马克思主义学院“历史的选择——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”为主题的“百场万人”党史宣讲团、大学生“党的十八大精神”志愿宣讲团;体育学院大学生国旗护卫队;商学院“红色讲解员”从1998年起15批共600多名“红色讲解员”,15年携手、15年坚守、15年传承、15年同唱一首歌,他们中90%的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;以及广陵学院“爱心七姐妹”、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“麻袋哥”群体等。这类教育平台主题突出,渗透性强,不仅使直接参加活动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而且通过其辐射作用,使全校学生都受到了正面的教育引导,并荣获江苏省“身边榜样,前行力量”主题教育活动一等奖、二等奖各一项。

  (二)文化型德育实践平台。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底蕴的育人功能,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,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。如学校每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、“传承与创新:大学精神”大讨论活动、开展“讲校史、释校训、唱校歌”主题教育活动,以及“一院一品”等校园文化品牌。体工部、公共艺术教育中心、各学生社团组织积极搭建平台,服务学生文化、体育与艺术的需求,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。2010年,《逆风飞扬求学路,励志青春写华章》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
  (三)虚拟型德育实践平台。学校积极构筑思想引领平台,如开发了网络社区——菁扬网,开设“扬州大学在线微博”,打造网上德育队伍,形成了“学生与学生相互触动,教师与学生共同互动,网上与网下并发联动”的网络教育格局。学校还将德育实践纳入学生素质测评体系,如新闻与传媒学院将志愿服务、公益或感恩活动纳入学生素质测评和评奖评优体系,注重倡导社会公德和文明风尚,此举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赢得广泛好评。

  三、完善实践育人环节,强化系统性

  从培养方案、队伍建设、平台搭建、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,着眼“第一课堂”与“第二课堂”的“融合度”,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。

      (一)培养方案“校企共建”,优化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。主动邀请社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,在所有专业推进“卓越计划”,与300多个企业联合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,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学生对社会生产一线的了解和锻炼。如数学科学学院以“企业推介会”为推手,实施“企业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;化学化工学院设立校企联合工作站,建立项目孵化基地,推进“教学+模拟+实践”的“三位一体”联合培养模式;农学院先后与20多家企业、政府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,充分挖掘校友资源,充实实践导师队伍;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论坛,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,与企业合作开办了专业培训班——“立华菁英班”、“生泰尔班”。

      (二)教师队伍“专兼结合”,增强实践育人的师资保障。学校设立以开发应用为主的教师系列职称;加强教师与社会、企业的联系,鼓励教师承担横向科研课题,业务发展“专兼结合”;精心安排“百名青商进校园”等活动,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专家、知名企业家、成功人士进课堂、开讲座,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全面认知。

      (三)两个课堂“藕合联动”,拓宽实践育人的培养渠道。把知识、素质、能力教育纳入培养方案,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。2010年学校出台《扬州大学学生素质测评及奖学金评比办法》并全面实施新的素质测评办法,4个一级指标、16个二级指标中的12个指标与实践育人有关,进一步创新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。各学院每年一届的专业文化节精彩纷呈,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。如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化节贴近专业文化,紧密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和实践;法学院以“闻道于法,律动于心”法律文化节和“翰墨飘香,习法致远”读书月两大系列特色活动为平台,组织开展法科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;教育科学学院(示范学院)创设了“星期日义务学校”,强调知行合一,第二课堂反哺第一课堂;新闻与传媒学院紧紧围绕“展示专业成果、提升专业技能、丰厚专业情感、把握专业未来”这一传媒文化艺术节主题,精心打造人才培养的品牌性工程;医学院以专业为中心,通过专业实践活动,打造专业实践平台专门性、专业性、专题性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,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实践育人新模式;艺术学院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,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,把课堂作为实践育人的首要场所。此外,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技文化节、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技文化艺术节、兽医学院的兽医技能大比武、旅游烹饪(食品科学与工程)学院的食品科技文化节和烹饪与饮食文化节、广陵学院的文法、经贸、建筑、旅游、护士专业文化节等。农牧场每年为农科10多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、见习服务;电视台开办学生自编自制节目《乖乖隆地咚》,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新闻实践平台;创新勤工助学制度,实施勤工助学双选制度,学校每年提供1000多个岗位和190多万元资金,让学生在课余劳动中提高实践能力。学校连续两年荣获省资助育人工作先进集体。

      (四)实施“研本1+1“引领,搭建实践育人的互动平台。积极实施“研本1+1”引领计划,组织研究生在思想、实践、就业、学习、科研、心理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,引领本科生成长,内容包括“思想引领、实践引航、就业引路”、“学习辅导、科研指导、心理疏导”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研本“1+1”顶岗实习锻炼计划;教育科学学院举办“双研”计划,引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星期日义务学校中共同成长;兽医学院开展红色引领党建带团建活动;机械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与本科生结对互动全覆盖,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组织研究生与本科生宿舍结对指导;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组建研本科研协同创新团队;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选聘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助理,协助做好学生管理工作。通过实施“研本1+1”引领计划,研究生、本科生教育管理的合力进一步形成,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,教育部简报、省教育厅网站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对活动进行了报道,并荣获省教育厅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二等奖。

      (五)创新创业“两创并举”,提升实践育人的发展空间。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的设立、学生科创协会的成立、全校上下对全国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重视,以及每届“挑战杯”优异成绩的取得,助推了学生创新意识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提升;首批创业教育示范的设立,以创业教育示范学院推进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举措的实施,就业创业课程的开设,学生KAB、SYB专题培训,创业典型的选树和创业项目的孵化,助推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、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实践的锻炼。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、教学科研等实践育人的协同视角,实施本科生全程“导师导生制”,引导大一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;商学院制定了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奖励办法》、《学生学术团队项目活动基金管理办法》等,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和创新活动成绩突出的老师有专门奖励办法;化学化工学院为数十个创新小组配备科研导师,组建创新团队;机械工程学院加强实验室开发力度,学生可以随时预约安排实验;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学科竞赛为抓手、组建专业社团;广陵学院成立了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,积极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基地。2011年学校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,学校连续七次获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。

  四、创新社会实践模式,体现实效性

 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,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,将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,努力创新运行模式,创造品牌特色。

      (一)创造特色打造品牌。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,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个服务团队、找到一个服务项目,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实践服务。推行“试就业”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举措,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用人单位考察,推行“菜单式”和“订单式”实践,深化实践服务的工作实效。如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打造科技文化节、各类学科竞赛、专业实习与“试就业” 三级实践平台,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;体育学院精心组织专项技能展示暨就业推荐会,广邀各界人士来学院观摩和指导,今年已经是第十届。机械工程学院、信息工程学院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、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,根据学生认知规律,本着“综合交叉、有机结合、整体规划”的原则,整合校内外资源,构建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,形成实践育人合力。

      (二)学分确认引进“第三方”评估。出台了《扬州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学分暂行规定》,把社会实践作为“必修课程”,考核合格方可获得2个学分。委托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展开“第三方评估”,参与检查各学院的实践教学过程,监督和评估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成效。

      (三)集中实践与日常志愿服务并进。除了组织全校性、集中性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校团委和各学院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志愿服务、公益活动之中。如志愿者送科教、文体、法律、卫生“四进社区”,开展“心连心” 便民服务活动及“送温暖”文艺演出服务。几年来,学校涌现出不少志愿者先进集体,如全国“赴地震灾区优秀团队”、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志愿服务团体等。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“爱心365”志愿者联盟关注社区留守儿童,并与阳光之家、扬州市特殊教育对结,开展公益活动,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;外国语学院以涉外志愿服务和各类专业性的比赛等为平台,在志愿服务实践中,培养锻炼了如李雪菲同学等一大批优秀学生,展示了扬大学子的形象与风采、也为学校赢得了赞誉。学校连续第十五次荣获“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”,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表彰为“全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”。

 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,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、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意义特别重大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总体规划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、重视学生军事训练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;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、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、加强基地建设;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、考核管理和舆论引导;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,着力构建长效机制,不断总结、积累和推广新思路、新做法和新经验,努力推动我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。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2年12月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
电话0514-87967761,传真0514-87971627,邮箱xmju@yzu.edu.cn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